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汉日语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对比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所说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同时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这一重要的观点。而空间隐喻是作为最常见,最重要的隐喻方式,它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向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映射,而获得引申和抽象的意义。并且,Lakoff和 Johnson指出:“空间化隐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经验中,它们并不是随意安排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民族文化和生活体验上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从空间域向其他目标域映射时产生了差异,具体体现在隐喻义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上。因此,本文借助空间隐喻理论来分析汉日语在数量、时间、强度、天气、评价、情感这些方面的隐喻义的不同,并且探讨中日两国人民在认知上的不同。

2.汉日语“大”、“小”隐喻义的异同

2.1 喻指数量

汉日语中存在用“大”,“小”表达事物数量多少的语言现象。数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就一定的物体来说,数量越多,占据的空间的量就越大;数量越少,占据的空间的量就越小。但在一些具体的词的搭配上还是有些不同。在汉语里通常说的需求量大,通行量大,用“大”和“小”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上述例子可见,在日语中强调的是需求量,通行量的数量的多少,重视的是个体的多少。而汉语中强调的是从整体上占据空间的大小,占据的空间大数量就多。

2.2 喻指时间

2.2.1 表示强调

宋玉柱[2]、沈阳[1]都提出了汉语的“大”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大+时间词”。宋玉柱[2]认为,这里的“大”是区别词,放在时间词前作定语,认为这时间名词表示的都是有其特殊性的日子。沈阳[1]认为,“大”所修饰的时间不一定强调的是时间的重要性或特殊性,即人们在说“大+时间词(的)”时,总是与在这个时间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联系在一起。我认同这个观点。

看下面这些例子:(1)大过年的 ,别老忙工作了!(2)大夏天的,这儿的空调没有水开不了,热死了。(3)大星期天的,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大+时间词(的)”结构,例子中“大过年的”、“大夏天的”、“大星期天的”、“大冷天”所表达的都是在时间段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而日语中“大夏天”相似的表达是“真夏”。因此,日语当中不用空间维度词来表示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这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2.2.2 表示年龄

汉语中可以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这也是空间维度词投射到时间域的一种,早出生的体型大,那么年龄就“大”,晚出生的体型小,那么年龄就“小”。就同一个体而言,体型大小与年龄“大小”往往是正相关的。汉语中经常会问小孩子“你多大了呀”,这不是在问你身体的体型有多大,而是在问年龄有多大。日语中也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说明汉日语在年龄的认知上是相似的,都是以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

2.3 喻指强度

2.3.1 表示视觉的强度

汉语中在表达颜色的深浅的时候,也可以用“大”,“小”来表示,这是由空间域投射到了视觉域。例如:“大红”,“大红大紫”,“大红大绿”。这个“大红”指的是很红的颜色,正红色。而“大红大紫”指的是一个人发达了,显赫了。“大红大绿”一般指的是某样东西的颜色,也有贬义指颜色俗气。

看下面这些例子:(4)这个姑娘的性格比较沉静,衣饰不喜欢大红大绿。(5)这只大红灯笼依然在屋梁上挂着。(6)虽然他现在大红大紫,但他做平凡的工作不自今日始。

这几个例子都是汉语中空间域投射到了视觉域,这是中国人在认知当中将抽象的程度实体化的体现,即借物体大小的概念来理解程度深浅的概念。就颜色来说,颜色越鲜艳,则这一概念实体的体积也就越大,从而就由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引申到了空间的“大”,运用到了颜色的表达上。

而日语中对颜色的说明不用“大”这样的空间维度词来表示,类似的表达有“深紅”,“深緑”,“真紫”。日语中是用深浅来表达颜色的。这也说明中日两种语言在认知色彩的程度上存在着实体化与否的差异。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90.html

上一篇:也说马路
下一篇:东北方言泛义形容词大探析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