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也说马路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学界对“马路”词源的主要观点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马路”一词的词源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路”是外来词,它是为了纪念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而

一、学界对“马路”词源的主要观点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马路”一词的词源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路”是外来词,它是为了纪念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而得名的。聂小丽指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其特点是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以便排水,两边有排水沟,路面平坦宽阔。为了纪念这位设计发明者,这种路便取名“马卡丹路”,简称为“马路”[1]。也就是说,“马路”是一个音义兼译的外来词。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路”其实就是“车道”。刘志基指出,古人把“车道”叫“马路”,是因为在上古时期“车”与“马”是二位一体的。他认为,“马”作为古人的交通工具总是和“车”联系在一起,因为“马”充当“车”的动力,“行车的道”就是“跑马的路”,因此,把“车道”叫“马路”是十分自然的[2]。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路”就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复合词,词源即来自字面义——供马行走的道路。这种解释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为其理据性最强、最容易讲通。按照这种观点,“马路”古今词义几乎没有变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马路”的解释是:“①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②泛指公路。”[3](P868)其中,第二个义项与本文无关,这里不再讨论。

首先看第一种观点。“马路”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这足以证明“马路”一词并非外来词,而是汉语中的固有词语。因此,第一种观点可以存疑。

接着看第二种观点。《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郑玄注:“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4](P1596)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马”≠“车”,“道”≠“路”。因此,“马路”≠“车道”。可以说,第二种观点也是有一定疑问的。

最后再看第三种观点,也是接受度最高的观点。《汉语大词典》对“马路”的解释是:“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5](P)根据这一释义,“马路”只能跑马,不能走车;“马路”是指宽阔的路,而不是窄小的路。我们对此释义有三点疑问:第一,“马”与“车”在古代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车”的用途及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马”,那么,为什么后来走车的路要沿用“马路”这一称呼呢?第二,如果仅“供马驰行”,为何需要“大路”?“径”“畛”“涂”“道”为什么不能跑马?第三,“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马路”几乎每天都要用到,那么,为什么“马路”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左传》一例,而且以后也不常用,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有较多用例?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总的来看,上述三种观点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马路”一词的词源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郭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蜩。’郝懿行《尔雅义疏》:蝒乃马蜩,非名蝒马,故郭议其误耳。《初学记》引孙炎曰‘蝒,马蜩,蝉最大者也。’今此蝉呼为马蠽蟟,其形庞大而色黑,鸣声洪壮,都无回曲。《说文?虫部》:‘蝒,马蜩也。’段玉裁注:‘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7](P716)

“马”作“大”义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明代李东阳《马船行》:“南京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这里的“马船”就是“大型官船”的意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四:“国家水军舟船,大而壮实者,无如马船。”[8](P3268)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马兰》:“时珍曰: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9](P629)《本草纲目 ? 草五 ? 马蓼》:“时珍曰 :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9](P753)《本草纲目?菜一?马蕲》:“时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9](P1098)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二兰菜》:“二兰菜,一曰马兰。其叶似兰而大。马者大也,故曰马兰。”[10](P716)《说文解字 ? 艸部》:“莙,井藻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见《释艸》。按藻之大者曰牛藻,凡艸类之大者多曰牛曰马。”[11](P28)《说文解字?虫部》:“蝒,马蜩也。”段玉裁注:“与《释虫》同。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方言》曰:‘蝉,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马。’蝒马二字误倒。”[11](P666)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蚍蜉,大蚁,俗呼为马蚍蜉。小者,蚁。齐人呼蚁为蛘……螘、蚁古今字也……《尔雅》则以蚍蜉为大蚁之名,故《诗?东山》正义引舍人曰: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即名蚁也。《楚辞?招魂》注亦云:小者为蚁,大者为蚍蜉。本于《尔雅》也。蚍蜉,今顺天人呼马蚁,栖霞人呼马蚁蛘。”[12](P3635)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动物》在“马蚁”条下引章太炎《新方言》:“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如马兰、马蓼、马?、马蜩、马蚿是也。今淮南、山东谓大枣为马枣,广东谓大豆为马豆,通言谓大蚁为马蚁。”[13](P680)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89.html

上一篇:道家思想中的大与小
下一篇:汉日语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对比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