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道家思想中的大与小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大”“小”,只是作为描述事物的一个形容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大”与“小”也只是矛盾观中一对矛盾对立的普通范畴。然而在中国哲学中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大”“小”,只是作为描述事物的一个形容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大”与“小”也只是矛盾观中一对矛盾对立的普通范畴。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大”“小”被赋予了哲学意味。儒家哲学有“先立乎其大”、“大其心”等的说法,说明“大”这一字在中国文化内核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在道家哲学里,对“大”与“小”意义的辨析和探究则更为明显。

二、《道德经》中的“大”

在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中,出现“大”字的次数不少,分布于24 个章节中。其中有一些与现在一般的“大”字用法相同,如第四十一章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六十九章的“祸莫大于轻敌”。第七十四章的“夫代司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大”后跟一个职业在口语中用来说明一个人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如“大作家”“大画家”等。此外,在《道德经》中“大”做程度副词的还有“大患”、“大费”、“大怨”、等。

其次,在《道德经》中“大”字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作为“道”的指称。在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大”作为道家哲学中形上本体的一个指称,在老子这里是很明确的赋予了哲学意味的。在文中还有“大道废,有仁义”、“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天下皆谓我道大”等将“大”与“道”连起来的用法。学者吴根友指出,“老子对‘大’的阐述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其意思是指凡超越了人们日常经验感觉的有形与无形的思维对象都以‘大’来描述”,意也为此。①

再次,老子还用“大”表示物极而反,这也是现今普遍认为的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表现之一。在第四十一章和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一系列形容来说明事物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模糊其原本的边界,打破界限之后才能呈现包容性,超越日常生活的有限性才能达到形而上层面的无限性,这也才是“大”作为“道”指称的重要特征。诸如“大白若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都是这一类“大”的代表。

最后,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大”,且“大”作为宇宙最高形上本体“道”的指称,但是在与“小”或者与“弱”并提的章节中,又可进行一番研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联系到第三十四章“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主张“无为”,“道”既无为,“大”也就不应“有为”,因此说“不为大”才能“成其大”。则在此“不为大”,是不是就要“为小”、就是要“作于易”、“作于细”呢?则“小”在《道德经》中的作用和地位又该作何解?

三、《道德经》中的“小”

回到《道德经》原文。在文本中,“小”字直接出现的次数很少,分布在七个章节中。其中有三个与人事,或者更详细地说是与政治问题相关,以国家为论述主体,暂且略过不谈。

首先看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檏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从字的本意上说,“朴”指未经雕斫之原木,是事物最本原的形态。从哲学的角度看,“朴”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因它与“道”有着相似特征,且“朴”表示事物的原初状态是指事物未形成之前,未被赋予各种规定性各种性质状态之前,总的来说还是具备无形无名的形而上性质。但同时,“朴”也是沟通形而下的一个概念,第二十八章有“朴散则为器”,到了“器”的层面就是形而下。因此,若说“小”在此谓指“朴”或者说“道”在体量上的小,但此微小的“朴”却充盈整个宇宙,因此天下没有什么敢以此为臣,似乎有合理之处。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此章主旨是阐释“道”的特征,“道”是宽泛周行的,万事万物都依它而生。就其“无欲”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它是“小”;就其“不为主”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它是“大”。则“无欲”与“不为主”究竟有何区别?在帛书本中,情况或许更为明晰:“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②。即“成功遂事弗名有”则是“无欲”,则“可名于小”。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88.html

上一篇:江苏省平台与高校思政工作关系探讨
下一篇:也说马路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