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18年音乐剧相关数(4)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刘晓明.都市戏剧产业:国际对标和中国案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5]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三部国产音乐剧歌曲分析引发的思考[D].北京:中

[4]刘晓明.都市戏剧产业:国际对标和中国案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5]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三部国产音乐剧歌曲分析引发的思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6]卿菁.美国百老汇“整合”音乐剧[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7]http:///Data/?id=1645.

2019年9月,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隶属的北京宏道大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了“2019演绎中国”博览会,发布了2018年音乐剧年报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音乐剧演出场次,从2014年的1518场增加到了2018年的2460场;2018年中国音乐剧观众较2017年新增28.9万人,总人次160.1万人次;2018年中国音乐剧票房收入4.28亿元,较2017年增加2.06亿元。从表面数据来看,中国音乐剧市场呈现良好态势,正朝着蓬勃发展的趋势迈进。但不可忽视的是,2018年中国音乐剧引进剧目占比票房达63%,引进行为忽视了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和原创性。中国音乐剧市场虽然在2018年市场份额徒增,但这并不能代表音乐剧的“春天”即将到来,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音乐剧和西方歌剧一样,皆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一味照搬或者对其寄予过重的厚望,都不是面对音乐剧发展的理想状态。客观地来说,从音乐剧诞生于欧美文化的背景、音乐剧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来看,音乐剧未来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小众化”的状态。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仍然有一批音乐剧受众群体对于中国音乐剧的期待,那么,捋清楚音乐剧诞生的文化背景、音乐剧进入中国的历史以及音乐剧现代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百老汇”“伦敦西区”下的美、英音乐剧文化背景论音乐剧作为“舶来品”,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欧美国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与20世纪初具有歌舞表演形式的流行音乐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本质上来说,刚诞生的欧美音乐剧是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下的产物,如果不考虑经济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试图以个人喜好引进欧美音乐剧,难免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世界著名的音乐剧诞生地当属于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到目前为止,它们依然是当今世界上两大音乐剧生产地,它们的诞生、兴盛与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产生的文化背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指的是以纽约曼哈顿街区的歌剧院为主的音乐剧演出剧目的统称。据文献记载,美国“百老汇”音乐“最早追溯于19世纪初”,但是,“直到1887年才改建成现在的百老汇剧院”。“百老汇”一词,原来只是地理位置的代称,随着当地音乐剧的发展而逐渐变成美国音乐剧的一个代名词。依据曹子熙《美国外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征研究》里对于外百老汇、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剧场位置、创作特点等划分,“百老汇”一词逐渐演化成一个宽泛的词语,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表述,还有创作特点等方面外延的含义。随着“百老汇”音乐剧成为美国音乐剧的代名词,“百老汇”逐渐成为美国音乐剧时代的象征。20世纪中期,美国音乐剧发展到“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诞生于“一战、二战”之后,美国国内重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兴盛。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大量音乐剧受众群体。自此,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成为了世界上两大音乐剧产业基地之一。(二)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产生的文化背景英国很早就有戏剧文化传统,16世纪莎士比亚的露天戏剧表演为伦敦西区做了戏剧实践。莎士比亚戏剧具有擅于“讲故事”的传统,让伦敦西区音乐剧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很强的叙事能力。伦敦西区也是伦敦的一个地理位置,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理范围内,诞生了四十多家剧院。在伦敦剧院协会、政府等支持下,伦敦西区音乐剧逐渐发展成了与“百老汇”音乐剧并驾齐驱的另一音乐剧巨头。伦敦西区音乐剧的“黄金时代”较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稍晚,但以创意闻名的伦敦西区让它的音乐剧火力十足。伦敦西区音乐剧的“高峰期”在20世纪70-90年代,其高峰期产生的原因和美国“百老汇”正好相反,英国当时处于国民经济发展放缓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伦敦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英国伦敦所具有的“讲故事”的戏剧叙事能力和伦敦西区创意,最终为西区音乐剧带来了大量观众,为伦敦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为伦敦的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百老汇”音乐剧与伦敦西区的文化相似度不论是“百老汇”音乐剧还是伦敦西区音乐剧,都属于欧美流行文化的共同体,它们有着不同的发端,最后却形成了具有高度相似的音乐剧剧目和音乐剧市场。早期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有“综艺秀模式”“轻歌剧和叙事音乐剧”两种,最后叙事音乐剧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形式。伦敦西区音乐剧也是由于它的叙事能力而大受欢迎。不论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还是伦敦西区音乐剧,它们都以音乐、舞蹈来表达戏剧冲突。音乐剧里的咏叹调、宣叙调主要以通俗唱法为主,这种通俗唱法属于欧美派系,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适合音乐剧舞台表演。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能够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获得如此庞大的接受度,与其文化背景有关。“百老汇”音乐剧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气息和商品经济模式化的背景。娱乐,几乎是这种音乐剧被大众认可并喜爱的原始理由。20世纪初期的美国,商品音乐—“百老汇”音乐剧配合着优质的娱乐属性,正如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流水作业”一样涌现到大众眼前,为多文化交融的美国人民带来了簇新的心理享受。德国哲学家本雅明(1892-1940)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认为20世纪初期前后出现的各种工业技术革新了艺术创作过程。尽管本雅明忽视了艺术的独创性与工业技术的差别,但他仍然指出了工业化时代下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难以避免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真正的繁荣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与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不同的是,它是在英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条件下开始兴盛的。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让英国人首先便具有了音乐剧的接受经验。其次,“伦敦西区”的创意艺术管理蓬勃发展与开放的艺术生产环境,让“伦敦西区”拥有全世界顶尖的艺术设计师、摄影师、剧作家等顶尖人才。“伦敦西区”的戏剧文化影响力和现时段艺术人才的聚集,为其接受和开发英国本土原创音乐剧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总之,思考美、英音乐剧产生与的文化背景,是探索中国音乐剧本土适应的前提条件。同时,不能以美、英音乐剧产业蓬勃发展的经验指导中国现代音乐剧市场,在经济极速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正以破竹之势涌来,外来文化可以进入中国,但不一定必须和国外的市场一模一样。二、中国音乐剧的历史发展论居其宏教授在《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中谈到,中国音乐剧的雏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20世纪40年代,随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以陕北农村的秧歌为原料,中国音乐剧发展了既歌又舞的“秧歌剧”,居其宏教授谈到这种秧歌剧是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中来,又融合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适应中国本土生存,它和之前的农业社会下的农业文明相一致”。由此可见,文化背景是新艺术形式与本土艺术充分融合的基础,是真正让“水土不服”变成“如鱼得水”的艺术的前提条件。将中国农民文化背景的秧歌与音乐剧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农民观众很快地接受了音乐剧,从而达到了音乐剧本土化的目的。居其宏教授深刻地指出,秧歌剧—中国音乐剧能够在中国迅速获得大众认可、受到大众欢迎,与其创作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经验有关。这种新型的中国音乐剧很快在中国北方地区风行起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秧歌剧作品,比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这些剧目只不过换了讲故事的形式,它们仍然以叙述当时中国农村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让百姓很轻易的接受了这种新的音乐剧表演形式。所以,音乐剧能否得到大众欢迎,与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有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进入中国现代本土音乐剧创作期,影响较大的两部音乐剧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的《芳草心》和沈阳话剧团创作的《搭错车》。《芳草心》延续了儿童歌舞剧的特点,故事以学校为背景,讲述了“问题少年”玉树的成长经历。《搭错车》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其中一曲《酒干淌卖无》唱遍了大江南北,《一样的月光》同样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从这两部中国早期原创音乐剧来说,契合中国的故事背景,歌曲重视横向的旋律进行,为中国现代音乐剧带来一些启示。进入21世纪之后,依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中国现代音乐剧也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其中,以私营的音乐剧剧团为例。如2012年创办的“七幕人生”音乐剧团,从校园推广开始了原创音乐剧剧目的开发与表演。该音乐剧团初期自主创作了《我,堂吉诃德》《Q大道》等原创音乐剧,随着原创剧目受众群体的萎缩,剧团后期也逐渐开始引进音乐剧。引进音乐剧行为只需要做资本管理和剧目管理,简化了音乐剧面向市场的步骤,缩短了其面市周期。所以,一部分音乐剧剧团更加愿意引进国外上座率较高的音乐剧。2003年,早期以做舞台话剧闻名的“开心麻花”,作为中国较大的私营剧团,自2009年开始打造音乐剧市场,自主创作了《白日梦》《爷们儿》等音乐剧,从票房和影响力来说,远不如“开心麻花”的传统舞台话剧。音乐剧只是换了一个叙事方式,但叙事的本质不可以随意变更,叙事的内容不能远离本土。总之,中国真正的现代音乐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间问题,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与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也与传统工业城市伦敦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熏陶下的新城市人口。这样的城市青年,对现代城市生活如鱼得水,但他们并不能完全、快速地接受西方音乐剧所带来的具有欧美文化背景的故事情节,他们需要的是本土青年心理能接受的故事,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才是音乐剧被认可的根本。本质上来说,美、英音乐剧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景是有差距的。所以,发展中国现代音乐剧,必须关注到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必须关注到本土化的问题,创作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音乐剧,并发掘出音乐剧新的接受群体。三、中国音乐剧的现代发展论从2018年道略音乐剧大数据可知,2018年中国引进音乐剧较2017年增长62.9%,除了百老汇、伦敦西区两大音乐剧王牌产业之外,还引进了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国家的音乐剧,大公司主要引进大制作的音乐剧,小公司引进小语种音乐剧。但是,数据显示,中国原创音乐剧较2017年有所减少,原创音乐剧剧目演出场次少于引进音乐剧,即使有些音乐剧比如《白夜行》《周日恋曲》启用当红影视明星作为主演,依然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引进剧目一方面的确减少了我国自主创制音乐剧的成本,但引进的剧目以引进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创作背景,难以创新发展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音乐剧剧目。居其宏教授曾经在21世纪初期、音乐剧在中国受到“追捧”的时候,泼了一盆冷水,他谈到“在中国发展音乐剧需要原创,更加需要把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故事、情感作为音乐剧原创的根本”“音乐剧只是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一定要体现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和语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必须运用中国人自己的审美经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符合中国观众趣味的原创音乐剧,才是音乐剧深耕发展的契机。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描红”是必不可少的,“原创”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生命源泉。其中,居教授谈到中国音乐剧的原创问题,指出了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在我国明代时期,有与英国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创作了“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经典戏剧作品,重在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人物性格的表达,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戏剧通过讲故事,来抒发作者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时代命运。这些中国传统戏剧作品,给创作中国现代音乐剧带来了一些启示。如果说西方的歌剧重视音乐纵向织体、演唱技法,美、英两国的音乐剧重视综合的歌舞娱乐表演,那么,中国的传统戏曲重视剧本的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个性的刻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现代音乐剧的创作,不可以完全模仿美英两国的故事情景,应着重打磨属于中国故事的剧本,创作出符合中国现代人思维习惯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千年的农业大国逐渐向科技、服务转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综合舞台艺术—音乐剧提供了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机遇。音乐剧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发展短短几十年,从道略大数据来看,依托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不少繁荣态势。但是,这种繁荣是否能够支撑中国现代音乐剧持续有序发展,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开拓新的音乐剧接受群体,首先应该要创作出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音乐剧,符合现代城市青年审美经验的音乐剧剧目,这种剧目既重视戏剧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表达,又有朗朗上口的旋律线条,这才是发展中国现代音乐剧的先决条件。【参考文献】[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4]刘晓明.都市戏剧产业:国际对标和中国案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5]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三部国产音乐剧歌曲分析引发的思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卿菁.美国百老汇“整合”音乐剧[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7]http:///Data/?id=1645.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207/1491.html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贫困生精准资助①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考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