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使用与管理研究(3)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舆情发酵阶段的处理方式与扩散阶段类似,但还可增加如下几个方面:对所有言论信息做好数据储备,一直跟随并监测事件的参与者,在舆情发展到可能失

舆情发酵阶段的处理方式与扩散阶段类似,但还可增加如下几个方面:对所有言论信息做好数据储备,一直跟随并监测事件的参与者,在舆情发展到可能失去控制前,向参与者定向推送相关信息,或由有关部门介入当面进行正确引导;利用大数据,对所有发表和即将发表的媒体作品加入“隐私点”监测,增强媒体作品审核力度,规避对所有参与者个人隐私信息的侵犯;利用大数据,搜集舆情事件的所有信息并尽早重组事件本身,将其完整脉络展现给公众,以达到尽量缩短此阶段甚至迈过、直接结束舆情的进程。

4.结束阶段。当舆情事件热度降到某一刻度时,舆情事件便可以宣布结束。但是,虽然这个阶段被称为结束阶段,不过并不代表所有参与者都已彻底退出,只是关注者的总体数量已无法达到继续引发舆情的热度而已。此阶段,大部分参与者已经消失,剩余群体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事件进行研究,对进程进行完整复刻:将单一进程事件的完整脉络存入数据库,包括所有扩散的节点、所有应对的措施,并将此与基础数据库做出预测、应对措施进行对比,以达到不断优化系统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应对、研判以及决策的能力。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可能再次引发新的舆情事件。例如,娱乐圈中的“421”事件,就是某微博博主将收集到大部分明星的私人轶事(涉及多位明星的大量隐私)发布于网络,引起社会各群体的再次关注,由此爆发了新一轮的舆情。

三、新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提升路径

5G时代,高速舆情与百变舆论将带来众声喧哗,海量信息与灵动视频将带来众说纷纭,谣言传播速度与工作效率将提升10~50倍,必将引发变数更大的网络舆情,业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需要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最大支持,更须积极应对。

(一)全方位提升“数字原住民”的数字素养教育

舆情引导时常处于艰难境地,除事件传播的自身因素外,另外一个主因便是民众自身数字素养不足,因此,提升民众的数字素养教育成为正确引导舆情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字素养,不仅是个体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的一道“必选项”而非“判断题”,更是基础生存技能,其内涵主要包含数字信息的获取与消费能力、整合与沟通能力、创造与解决能力、解读与批判能力等。西方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培养民众的数字素养,是构建健康的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民众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教育方面,因此,全方位提升“数字原住民”的数字素养教育,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各种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当然,“数字原住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自然离不开各相关机构、各阶层领导干部的正确引领,因此还应辅以各级领导干部大数据思维,使其转变对互联网的传统认知,正视新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规律,以及应对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

(二)利用全数据模式整合舆情

“传递信息”这个游戏曾在很多节目上出现,一句话经过数人的传递后千变万化,将“信息失真”的特点完美展现。游戏在娱乐民众的同时也给予人们思考:消息是怎样变得含糊不清、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改进沟通方式。一旦舆情事件中存在这些情况,便会令很多不明真相的无关群众产生误解,再加上人云亦云的现象,自然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不加思考的言论信息肆意传播,导致进一步的“信息失真”。事实上,大数据是建立在掌握全数据(或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表现在数据体量巨大,数据采集技术的提高,网络带宽的成倍增加,而且体现出数据的完整性,通过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全过程地反映舆情的发展状态,可发现抽样样本分析中无法捕捉的微小细节,最大程度地降低“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影响。

(三)利用大数据思维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不是所有的言论都是真实且有价值的,掺杂着的部分不实谣言、蓄意起哄的信息数据,必会在舆情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混淆视听,让舆情坠入无法遏制的深渊。如何在不影响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对舆情事件进行积极引导成为国内处理舆情事件的一大难点。想要解决此问题,不仅需要公众自身提升数字素养,更需要官方及时做出应对,根据具体现实做出正确引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大数据思维,以事件发生时刻作为起点,将事件以时间为序分为两条平行线,直到事件完结。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518/2274.html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信息化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