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使用与管理研究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以“云大物移智区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商业模式的日趋成熟,互联网“地球村”在给人们带来乐趣与便利的同时,也记录着越来越多

随着以“云大物移智区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商业模式的日趋成熟,互联网“地球村”在给人们带来乐趣与便利的同时,也记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让包括“网络舆情”在内的网络信息发展也进入到了全新时代,导致管理与解决舆情事件的方法与处理方式呈现出巨大差异。

一、新时代、网络舆情与大数据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显著特征,这当然也包括快速变革的互联网社会。因此,认知新时代网络舆情,是做好新时代舆情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新时代

我国信息传播方式与消费渠道逐渐转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平台,大体经过了三次重时代,互联网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搜索与聚合,被视为“内容媒体”;Web2.0时代,互联网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交互与分享,被视为“关系媒体”;Web3.0时代的核心理念则是以改变与融合为主题的“紧密星球”,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参与和众创的深度“碰撞”,而且强调用户的生命体验与用户价值,被视为“服务媒淌贝靡嬗诩际酰ㄔ萍扑恪⑽锪⑹莶挚狻⑸桃抵悄艿龋⒉斡胝撸ㄈ恕⑽铩⑷砑⑾低场⑵教ǖ龋⒊【啊⑿橛虢换サ纫氐娜涨魍晟坪徒∪チ教ㄒ咽迪执印傲唇印毕颉傲印钡淖洌缇糜氪尘靡啻哟贝跞肓巳诤鲜贝⒊氏殖觥巴ㄈ诨チ薄笆莞咚倭鞫薄巴醇壑到峁埂庇搿翱诺挠谢Α钡鹊湫吞卣鳌? (二)网络舆情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约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率达99.7%。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互联网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热点话题丰富,舆情热度高位运行,舆情客体愈加复杂多变,舆情突发引发“破窗效应”,“溢出效应”明显。从本质上看,网民均为独立个体,用户触网时间、方式与方法受到用户主观与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透视着网民主观的现实感受,另一方面反映着网民不可复制的客观因素,如事件本身、个人影响力、社交圈层、技术限制、事件传播方式等。同时,网民均会在网络上留下专属于自己的数字足迹,如浏览轨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这些足迹均具备影响社会并引发“网络舆情”的潜力。“智能+”技术不断融合创新与聚变发展,产生的数据规模日益庞大、应用日益广泛。但即便某个潜藏的信息(数据)最终发酵为网络舆情的概率仅为亿万分之一,网络舆情因“蝴蝶效应”而被现实生活演绎的风险也将大大提升。

(三)大数据

大数据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能带给信息社会极大的便利。大数据作为一种提供知识服务的新工具,具有大量(Volume,数据信息数量大)、高速(Velocity,数据信息传播速度快)、多样(Variety,数据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真实(Veracity,数据信息来源不同导致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价值(Value,数据信息中包含用户某方面的特性)、动态性(Vitality,整个数据体系的动态性,随时可变)、可视性(Visualization,数据的显性化展现)与合法性(Validity,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合法性,特别是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合理使用)八大特性。用数据说话,除由于数据具备客观性之外,更得益于大数据可以揭示样本数据无法揭示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看见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

二、新时代网络舆情分类与呈现阶段

新时代,舆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官方(政府/权威组织),而是逐渐偏向民众。大部分舆情事件的流程通常是:网络上某段信息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在部分人的社交圈内扩散,继而引起公众/政府/世界的关注。

(一)新时代网络舆情分类

舆情的分类有很多种,通常以事件影响力规模为依据将其分为三类,即国际大型事件(世界杯、奥运会等)、国内大型事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内小型事件(南昌大学“自主保洁”微博事件等)。而在本研究中,笔者更倾向于以数据为分类依据,将新时代网络舆情分为两类,即碎片化舆情与大型舆情。

笔者认为,碎片化舆情可被视为跨媒介传播环境下用户在网络上有意或无意间留下的一些碎片化信息(数据)。单独来看,数据被查看时间极短且存在时的意义极小,但若经过或多或短时间、多元多个性化的巨量传播之后,便会影响到一定数量的社会群体,加剧公共舆论的“盲从”。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518/2274.html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信息化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