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环境监测将用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保献: 北京市发布了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2014年,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发布单位,发现北京市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72%,其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

刘保献:北京市发布了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2014年,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发布单位,发现北京市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72%,其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在召开,党代会报告提出,去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未来,北京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

新京报:未来还将应用哪些监测手段?开展哪些工作?

新京报:除了大气,目前北京在土壤和水环境监测上,有哪些先进的做法吗?

记得有一天,大家讨论湿度质控问题到很晚,尽管开展“头脑风暴”,却依然难以用实际案例佐证想法与推测,情绪不高的我们决定先散会回家,明天继续研究。但是刚到半路,外面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大家意识到,这是个研究高湿度天气下质控模型的好时机,于是立即收起一天的疲惫,又不约而同地回到单位,在雨中开展设备调试,并对数据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设备的质控问题。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钻研摸索中,北京市的高密度网络才逐步建成,为北京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时最大的挑战是数据质量的问题,比如环境中的湿度可能对传感器造成影响。我们团队就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和监测结果建立起因果关系,以此提升了监测分辨率,也使监测更加高效。

新京报:2021年,北京PM2.5、臭氧等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值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监测在助力目标达成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谈监测背后故事:

刘保献: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北京市将不断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监测体系,构建统一规划、天地一体、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覆盖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并且持续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科技治污、精准治污能力。

小型传感器设备,使监测延伸到街道乡镇等管理“末梢”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刘保献:冬奥会期间,正值秋冬季,是北京市PM2.5污染的高发期,历年也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出现污染过程。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新京报:在建成国际领先的新一代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过程中,你和团队遇到过哪些难题?又是如何突破的?

在这些完整的监测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支撑下,我们先后发布了3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开展了2次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效果评估。从监测到评估、从发现问题到寻找源头,环境监测工作在助力达标的过程中一路保驾护航。

新京报:你带头研制了北京唯一的PM2.5成分日历图,为何要研制这样的日历?

刘保献: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环境监测充分发挥了“耳目”“尖兵”和“基石”的作用,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大气是流动的,特别是在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的影响能达到六成以上。我们在生态环境部的带领下,开展了整个区域对北京影响的分析,支撑了整个区域的联防联控。

北京市PM2.5组分分析工作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历时近10年,自组分网建成以来,组分数据量已达每年10万-20万个。长时间尺度的北京市大气PM2.5组分日历图,呈现了北京市大气PM2.5和主要组分的日均、月度、年度浓度和构成变化情况。

水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在国内首创了“采测分离”地表水监测模式,从机制上有效避免人为干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拓展水环境监测新技术应用,建立全光谱水质自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以及指纹图谱溯源新技术,解决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问题。近两年,我们将监测从水质拓展到水生态。原来我们监测水中的化学指标,目前增加了一些水生态指标,比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以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水环境状况。

发现构成变化,就能开展精准治理。举例来说,春天,我们发现地壳物质占比明显增加,此时扬尘源的治理就很关键。冬天,组分中硝酸盐、有机物有所增加,所以秋冬季要开展氮氧化物、挥发有机化合物等前体物的治理。

赛区实现了“小时级”“公里级”精准预报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2/0630/3455.html

上一篇:四川大数据中心回应“建议授权各单位查询个人
下一篇:全球与中国大健康产业:医患服务领域投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