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十四五”3万亿元投入电网转型升级 志翔科技打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该产品极大提升智能电能表精细化运维管理水平,创新了运行中的智能电表监管模式,对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在全国推广后,预计可每年为电力企业节约数十亿换表投入,有

该产品极大提升智能电能表精细化运维管理水平,创新了运行中的智能电表监管模式,对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在全国推广后,预计可每年为电力企业节约数十亿换表投入,有助于电力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因此,在业务专业知识上的丰富经验,和在大数据技术能力的深厚积累,加上已在电力市场摸爬滚打几年完成了大数据技术平台的构建,和拳头产品打磨与成功落地应用,这些都为志翔科技构筑起牢固的护城河,为其后在电力大数据领域大施拳脚打下了基础。

志翔电力大数据终端产品则是利用智能采集终端和智能电表作为载体,让大数据分析能力在电力应用场景上的更进一步拓展。

另一个产品——非介入式负荷辨识产品,则通过在智能物联网表上安装边缘侧计算模块,提供精准的用电设备负荷、能耗、使用情况等分析。

本文源自中国网科技

这种方式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投入,且并不能很好解决智能电表运行期内状态监测和评估问题,且根据对即将到期的智能电表抽样检定数据统计,其中99%以上还能继续使用。志翔科技联合创始人蒋天仪博士给中国网科技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只智能电表价值为200元,加上拆卸、运输、检测和安装等环节,更换一只智能电表的成本预计接近400元。全国现有约6亿只在运智能电表,按照8年到期更换要求,平均一年换表近8000万,所需的资金投入则超过百亿元,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这也不符合我国对于绿色环保经济的要求。

中国网科技6月1日讯(记者 汪海)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工业互联网逐渐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经济效益,驱动实现“双碳”目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能源电力焕发新活力,推动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上线智能电表失准分析产品,助力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开拓电力大数据SaaS服务,降本增效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高准确率,志翔科技投入了大量精力到海量杂乱数据的清洗、处理和过滤,研发了近百项数据质量检测、异常数据降噪的算法模型,用于智能化清洗和治理数据。准确的数据素材是精准分析的前提,正是这些繁琐的前期工作,让后续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效果提升、事半功倍。

不止在工业企业,非介入式负荷分析产品的应用还可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通过监测和分析用户用电情况,可以防范不合规的两轮电动车入户充电,从而有效避免火灾问题。在物业管理方面,按规定商业楼宇内夜间严禁住人,传统的办法是安排人为巡检,如今非介入式负荷分析产品就能替代人工进行自动监测。潜在的业务应用场景还包括智能家居、社区关怀,以及应急管理安全的安全用电监测等。

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布局,强化电力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助力电厂智能化升级。“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累计计划投资近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了3000亿元左右。

潜力巨大的市场即将喷薄而出,为何并未见到激烈的厮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电力大数据领域极高的技术门槛。一些行业体系内的公司虽然熟悉业务,但大数据的技术能力是短板。而许多顶尖的大数据技术企业,在对行业业务和市场的理解又远远不够。

需要攻克的还不仅是技术难题,志翔科技所涉足的电力大数据领域算得上是 “无人区”,市场上现成可用的人才很少,发掘并培养复合型人才,组建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是志翔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电力公司利用非介入式负荷分析产品,监测终端用电情况,为用电高峰期制定终端用户错峰用电方案提供有力数据支撑。2021年由于电力供需不平衡问题,部分地区相继采取了限电的措施,工业企业被迫停电停工。电力公司需要具备统筹调配资源的能力,科学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尤其在“能耗双控”的目标下,电力公司背负维护供电秩序平衡,提升能效管理的责任。

驶入电力大数据“无人区”,构筑竞争壁垒

在环保监测领域,还可以通过非介入式负荷分析产品,让环保监管部门实时了解企业生产和治污设施工况运行情况,提升远程执法监管效果,并降低数据采集以及监管成本。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2/0601/3411.html

上一篇:对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24小时监测 安
下一篇:利亚德:目前公司旗下虚拟动点已通过合作方式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