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借助丰富的活动,建立大数的数感——苏教版四年(3)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它在学生自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它在学生自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为例,结合自己备课团队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丰富的活动来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感”的培养。

?【教材分析】

“认识多位数”是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更加复杂的整数的最后阶段。本课的知识是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按“能联系万以内数的有关知识,探索多位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方法”“在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能主动运用画图等方法理解‘四舍五入’法”“能通过阅读、调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描述和估计生活中遇到的大数”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

通过研读苏教版的教材,备课团队把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认识多位数”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这些更大的计数单位,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亿以内),同时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位值”的含义。

?【教学思考】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备课团队在备课中产生了以下两个困惑:

困惑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创设哪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困惑二:教材为何把认识多位数教学内容分成“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部分,从而导致在第一课时所出现的数位顺序表并不是完整的?教师如果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呈现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大数,是否会有副作用呢?

带着这两个疑惑,我们翻阅了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试图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大数的数感。

?【教学实践】

根据以上的困惑,笔者和备课团队进行了进一步地思考与实践,试图用多种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以下的几个教学片段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希望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复习旧知——为学生知识迁移做铺垫

《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师在新课前从复习旧知导入,不仅能快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寻找到旧知和新知之间联系的桥梁,作为新知学习的“助推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多位数”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四位数导入,帮助他们回忆起计数单位和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师:(课件出示学校全校人数是1681人)同学们,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学校的全校人数。

(学生拨珠子,教师巡视)

师:真棒,大家都拨对了。咦,这儿有两个“1”,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左边的“1”在千位上,表示1个千;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

师:像一、十、百、千和已经学过的万,这些用来计数的单位,我们就把它们叫作计数单位。那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多位数并非是零起点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对以前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扩展和延伸,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新认识的与已学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课堂伊始,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利用动态呈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到满十进一的规律,进而带领学生回顾了计数单位、数位、位值等相关知识点,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脚手架,做好了数感培养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感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笔者在课前对即将学习多位数的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在生活中,你是否听见过用‘十万’做计数单位的数,说一个给大家听听?”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举例说出“买房子大约需要九十万”“一辆轿车约20万”等例子,可见像“十万”等这样的大数对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零基础的,他们有听说过或看到过大数的生活经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从这些大数中抽象概括出新的计数单位。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0/0924/965.html

上一篇:《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下一篇:“数据”教学模式之剖析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